Menu

数说鸿茅|鸿茅280年,一场穿越百年的遇见(上)

2019-07-02



历川怀青岱,风拂茅茏香;

飞鸿逐燕羽,信马游天疆。

高歌弹卧唱,杯酒醉晚阳;

渺然回千古,长忆还旧乡。


  辽辽青黄,琴声悠扬;曲酒高歌,鸿茅飘香。黎明,踏着破晓的微光,绕过一座座山坡峻岭,浮现眼前似海棠叶一般形状的湖泊,便是岱海仙湖。和着微风,就着岱海湖荡漾着粼粼波光,独自徘徊在湖边小径,耳中是万顷碧波的沙沙声和鸿雁的长鸣,安静祥和中却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,这里,就是鸿茅药酒的故乡了。


11.jpg

  

  山水相依必生灵,数千年来,凉城岱海,英雄辈出,俊才星驰。这里是灵秀物种之源,四面环山,中间滩川怀抱岱海湖泊,也正是因为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,才有了这久负盛名的“鸿茅药酒”。当然,鸿茅药酒生于凉城、长于凉城、成于凉城,除了与这里的自然环境分不开,还与当时历史背景有着重要的关系,而我们诉说的鸿茅故事便要从历史上一段漫长的迁徙开始说起。


 12.jpg


一段漫长的迁徙,一首吟唱百年的歌


  故事要从明朝中期说起,当时,无数山西人、陕西人、河北人迫于生活压力,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,就此开启了走西口这一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庞大的人口迁徙之路。

当时的宁远(凉城),从马头山到双京古城、再到岱海之滨、蛮汉山,已经陆陆续续有很多山西来的农户在这里开荒垦田,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。


13.jpg


  到了清康熙十年(1671年),位于宁远的察罕营(今凉城县厂汉营),聚居的内地民众日益增多,大小字号、买卖商铺林立,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蒙商互市交易市集。直至清乾隆初年(1736年),这里已是“走西口”商路上的一个繁华集镇。《清高祖实录》卷三十六便有载:“自开杀虎口,迄今数十年,商贾农工,趋负贸易,内地民人,难以数计。”今日凉城百姓的先祖,绝大部分就是“走西口”迁来的山西人。

  一天,一位来自山西榆次的中医大夫,来到了厂汉营,鸿茅的传说也就此展开。《凉城通史》上记载:“由山西榆次来厂汉营行医的王先生(当地人称医生为先生),在1739年(乾隆四年),开办诊所崇德堂,并自制药酒一种,即鸿茅酒的前身。”这位被人们尊称为“王先生”的郎中,已在包头、张家口一带行医多年,是当时蒙古族牧民和汉族百姓心目中的名医。他观当地气候寒冷,地气潮凉。不少百姓都患上了风寒病症,决心研制灵丹妙药,以解除百姓乡亲的疾苦。于是他凭借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医学造诣,在精研中医经典的基础上,结合蒙医药的用药经验和自家行医心得,配用六十七味祛风除湿健脾补肾的道地药材,添入纯粮白酒等辅料,制成了药酒,用以给当地百姓治病。


14.jpg

一段不寻常的进宫经历,一朝闻名天下的传奇


  从鸿茅药酒(红毛酒)诞生的第一天起,就“凭着疗效显著而驰名四方,购者络绎不绝”(《凉城县志》)。此后又因为往来“走西口”的客商贩运推销,让鸿茅药酒声名远播,成为了畅销晋察冀蒙等地的名产。但如果只是这样,鸿茅药酒的故事也就不能称之为是传奇了。


15.jpg


  真正让鸿茅药酒名声大振的,是它的一次不寻常的“进宫”经历。根据《凉城县志》记载,鸿茅药酒问世后,“凭借疗效显著而驰名四方,购者络绎不绝,不久就传到清宫中,为皇室所用,一时名声大振,成为名贵产品。”由中央编译出版社编撰《历代御医推荐给皇帝的养生食谱》中详尽介绍了历代皇家秘而不宣的养生食谱,在书中也单独撰文描述了鸿茅药酒这段“进宫”之路:“清道光十年(1830年),鸿茅药酒被敬献朝廷。道光皇帝饮用后甚喜,钦定鸿茅药酒为宫廷御酒。”


  自此,鸿茅药酒走入紫禁城,为皇家所用,身价倍增,鸿茅药酒这块金字招牌也逐渐响亮起来。


(未完待续)



× 扫一扫,关注我们